17.8亿甩卖瑞典工厂!中国芯片大厂“突然掉头”,背后水太深!
2025年6月的这场“甩卖”,让整个中国芯片圈一下子炸开锅。赛微电子突然宣布,17.8亿人民币把瑞典Silex晶圆厂的控制权卖了。消息一出,朋友圈、行业群、各种自媒体,热闹得比过年还热烈。
有人直接喊“割肉”,有人觉得“认怂”,也有人说是“走投无路”。看似一桩生意,背后却是中美欧芯片博弈的最新一轮刀光剑影。你死我活的势头,气氛一下子拉满。
说起来,这家瑞典Silex厂子可不简单。2015年,赛微电子花了大价钱收购,彼时全球MEMS晶圆厂还是稀罕物。十年之后,刚好2025年,赛微电子决定出手。
这十年里,全球芯片市场变化翻天覆地。疫情、贸易战、技术封锁,地缘政治一波接一波。2023年之后,欧美的“高墙”越垒越高,中国芯片企业日子越发难过。
瑞典政府2024年出台的《关键基础设施法案》,直接把半导体列为敏感领域。外资想控股,基本没戏。2025年初,瑞典监管部门又找赛微电子“谈话”,让他们解释技术流向。
消息传回北京,赛微电子高层压力山大。Silex厂子的产能利用率也从最巅峰的90%掉到了70%。设备、材料供应时断时续,眼看着变成烫手山芋。
按理说,十年前买厂子是为了技术升级。那会儿中国MEMS还很落后,Silex的200mm产线能做到1微米以下的精密结构。2025年,中国本土工厂已经能追到2微米以内,差距肉眼可见在缩小。
赛微电子在瑞典的日子越来越难。钱还得不停往里砸,风险却越来越大。有人问,不卖能不能撑下去?现实太骨感,欧美政策随时变脸,厂子一夜之间可能什么都不是。
这时候,赛微电子选择了及时止损。2025年6月,17.8亿元卖掉45.24%的股份,整个工厂估值大约40亿。账面上比十年前高了不少,但和预期的暴利还是差着。
表面上看是“甩包袱”,其实更像一场战略撤退。赛微电子并没有全身而退,还保留了45.24%的股份和两个董事席位。既能保留话语权,也为将来技术合作留了后手。
2025年6月的公告写得很明白,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持北京MEMS工厂扩产。原本1.5万片每月的产能,要冲到3万片每月。国内市场需求火爆,MEMS芯片短缺,扩产是硬道理。
把钱投回国内,是大势所趋。欧美“卡脖子”越来越紧,海外资产变现已经成了不少中国科技公司的共识。赛微电子的这一步,既是自保,也是顺势而为。
这几年,类似的动作越来越多。中芯国际把产能扩到国内,华为海思转向汽车、物联网芯片。整个2025年,芯片行业都在讲“现金为王,本土优先”。
中国芯片企业的“出海“曾经风风火火。2015年那会儿,能买技术、买厂子、买人才。2025年再看,欧美一轮轮政策海外布局风险直线上升。
每次谈判背后,都是复杂的利益纠缠。瑞典政府更看重本地安全,中国企业更在乎长期利益。到了谁也不愿冒更大的风险。
MEMS芯片看似小众,却是物联网、智能汽车、消费电子的刚需。2025年,全球MEMS市场突破两千亿美元,中国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,国内自给率却还不高。
欧美企业技术积累深厚,但中国市场体量巨大。赛微电子把握住扩产窗口,可能就是本土化替代的关键节点。把海外的钱收回来,集中火力搞自主研发,比什么都实际。
外部环境变化,企业生存法则也变了。以往讲“高大上”,现在更看重能不能活下来。赛微电子卖厂,是典型的“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”的选择。
看着像是“认输”,实则是积攒下一步反攻的实力。谁都明白,烧钱烧技术不如把握市场主动权。2025年,中国芯片产业进入了新的“现金为王”时代。
一笔17.8亿元的交易,背后是整个行业的转向。投入国内产能,做大本土市场,技术逐步追赶,才是真正的出路。欧美想靠高墙封锁住中国芯片,现实却是市场逻辑在悄然反转。
表面上是把海外工厂卖了,实际上是为下一波国产替代潮做铺垫。赛微电子的这步棋,短期内可能有人唱衰,但长期看很有可能会成为本土MEMS行业的转折点。
两边的矛盾还没结束。欧美继续封锁技术,中国企业加速自研。局势紧绷,谁也不敢轻言胜负。
2025年,全球半导体市场的竞争早已不止于技术本身。更多的是资本、政策、市场的综合博弈。每一次交易,每一次收缩,每一次扩产,都是在赌未来的格局。
回头看,赛微电子十年前的“买买买”,到2025年的“卖卖卖”,其实中间只隔了一个时代。环境变了,思路也得跟着变。
这场17.8亿元的甩卖,既是旧模式的终结,也是新篇章的开始。中国芯片企业在“退”与“进”之间,寻找真正的主动权。
未来的悬念还在继续。欧美的“高墙”还能筑多高?中国的“国产替代”究竟能走多远?每个人都在等下一个十年。
上一篇:“大而美法案”中第“899条款”,为何可能引发美国外资危机?
下一篇:没有了